查看原文
其他

M&O中国设计奖入围设计师专访|贵纯:在灯影流转中,重塑传统竹编灯笼新姿态

Felicity 巴黎设计周CW
2024-10-07




MAISON&OBJET中国设计奖是由MAISON&OBJET(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主办发起的专注于家居家具行业创意创新的国际设计大奖。


作为2024巴黎设计周中国周活动板块之一,MAISON&OBJET中国设计奖2024-2025赛季自启动以来,「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赛道陆续收到300多件来自不同设计领域的项目投稿,最终共111件作品入围,在中法策展人的共同甄选下,共有77件作品将在今年9月巴黎设计周中国周期间于巴黎北部会展中心(MAISON&OBJET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主展馆)6号馆展出,获得国际专业买手、品牌采购代表、设计媒体的关注。(点击文字查看 入围名单


接下来我们将陆续邀请入围作品背后的设计师与我们分享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本期我们将对话设计师贵纯。贵纯的设计理念根植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她追求的是在满足产品功能性的同时,探索与用户情感共鸣的「焦点」,并通过设计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她的入围作品《竹孖》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该作品打破了传统灯笼的固有形象,通过创新的活动结构设计,允许用户参与到产品形态塑造的最后一步,自由决定产品在空间中的状态。《竹孖》不仅展现了竹编工艺的现代创新,还通过灯盘的旋转变化,让用户在互动中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




Q:Felicity 巴黎设计周中国周、MAISON&OBJET中国设计奖新闻官

A:贵纯 设计师




Q:首先恭喜您的作品能够入围MAISON&OBJET中国设计奖!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


A:

我是设计师贵纯,非常荣幸本次参赛作品能够入围MAISON&OBJET中国设计奖。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产品设计研究专业,从本科、硕士到现阶段,皆致力于将创新思维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力求在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同时,传递文化价值。产品设计于我而言,不仅是形态与功能的塑造,更是情感与故事的表达。



Q:为什么选择专注并深耕于这一领域?


A:

在现代制造技术于科技的高速发展下,大量标准化的工业制品快速取代了传统手工制品。整齐划一的工业制品用去除了材料「个性」的方式换来了更低廉的产品成本。但我认为在物质丰裕过剩的今天,依然只关注产品的高效生产和技术,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产品在情感需求上的回归。


我深耕于传统文化与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设计领域,希望能在实现产品功能的同时探索其与人们能产生情感共鸣的「焦点」,在作品中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Q: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些您认为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案例,并简述其背后的故事或设计理念?


A:

我希望能够让传统工艺以适当的方式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让传统工艺之美改变工业产品方正标准、冷冰冰地形象,让产品更有「人情味」,通过设计激起人们潜藏在心底地情感记忆与文化共鸣。


作品《藤翼》,是多年前我根据传统藤柳编工艺设计制作的第一把椅子。藤条韧性好,可塑性高,我以粗藤为主廓形,柳条为辅助支撑的脉络,将一捆柳条的聚散变化作为椅子的形态,形成了这把犹如半开羽翼,形态轻盈的藤椅。


藤柳条是自然的产物,随着时间,会磨损,颜色会改变。但这种材质属性就像个老朋友,可以陪着你一起慢慢变老。



《藤翼》




概念作品《HUBBLE-BUBBLE》,依据中国传统家具形制,将其造物工艺、思路、方法以反向突破的路径进行设计转化,希望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将传统家具转化为与当下语境相契合地家具形象。中国传统家具也可以是轻盈地、可爱的样子。



《HUBBLE-BUBBLE》



Q:本次参赛作品的灵感是如何产生的?


A:

在工作学习之余,我走访调研了四川崇州、浙江安吉与福建南平等地的竹编手工艺作坊和工厂,了解到不同地区竹编工艺的差别及手工艺人的生活与工作细节,为传统竹编的现代创新设计研究提供了研究资料与设计灵感。






竹编之所以难传承一方面是因为手工艺品的淘汰,另一方面是因为要手口相传,而传承人日益变老,被传承人日益变少。教授技艺后更重要的是学习者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技艺精进,才能让竹篾在手中游刃有余的编织穿梭塑造形态。






从传统手工艺出发,创作点可以有很多,且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与世界其他文化相比所具有的明显特异性,让作品自然能带有一定的文化共鸣点。


比如本次的参赛作品「竹孖」,在展览时观众很容易从造型上一眼就看出它的创作原型是灯笼。而「竹孖」的设计灵感正是来源于我观察到的手工作坊中大大小小堆放在一起的竹篓场景及自己亲手尝试编织时难以控制竹编形态的感受。



Q:参赛作品的命名背后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A:

作品「竹孖」的「孖(zī)」字是个多音字,读孖(mā)时常用作成双成对,而孖(zī)同「滋」,滋生。我取竹孖(zī)有通「竹子」之意,也希望竹孖像竹子一样生生不息,拥有顽强生命力。



《竹孖》



Q:你认为本次参赛作品的最大亮点是什么?您是如何通过设计来实现这些亮点的?


A:

本次参赛作品的最大亮点是打破了传统灯笼的「固有形象」,通过活动的结构,实现了产品的形态变化,也让竹篾以低手工难度投入产品的制作中,让产品更具灯笼基因。使用者可以参与到产品形态塑造的最后一步,自由的决定「竹孖」在空间中的状态,而不是设计师来决定。


在设计与实现时,我首先从结构工艺入手。在竹编灯笼中,经篾控制疏密,纬篾控制形态。编织时需要经篾均匀,纬篾饱满平衡才能算做一个合格的灯笼成品。我通过解构传统灯笼的编织工艺,将原本用于控制灯笼形态的纬篾作为控制产品灯光角度与形态变化的变量,改变纬篾(灯盘)的角度即可调整产品的灯笼形态。



调整纬篾角度而产生的形态变化

设计手稿




从日用场景切入。在传统灯笼中光源通过中心烛光获得,但透过灯笼纸后,我们只能看见灯光映射下的竹编龙骨。因此,将传统的中心光源转换为上下发光的灯带圆盘,无中心光源的灯盘正如人们透过灯笼纸,只见龙骨剪影而不见蜡烛的意向。让人们在灯盘转动与产品形态扭转时感受手动塑造形态的传统工艺之美。



旋转灯盘后「竹孖」的不同角度与不同形态




在走访竹编作坊和工厂时,大小形制不同的竹编筐篓被高低摞在一起堆放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场景。而篮篓被人购买回家后,通常也是这样套在一起进行收纳。因此,我将不同形态的竹编器具摞在一起的状态作为产品组合的形式。通过不同单体的组合应用,形成更多的组合形式,也可以应用于不同场景空间的功能需求。



Q:在设计中,您运用了哪些新技术或材料?这些技术或材料为用户带来了哪些新的体验?


A:

在设计中,没有运用到新的材料与技术,但让竹篾以最简单的手工方式进行加工组装,以及实现通过灯盘的旋转来改变产品的形态,我进行了非常多的尝试和实验。


在实验中,想要尽量减少中间立柱与灯盘的存在感,需要在保证实用性的同时将尺寸控制到最小,且所有的立柱,中轴与灯盘的节点都需要做到可活动,并在管内可走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为此,那段时间,家里的厨房开火都是为了烫塑料管。用粗细不同、壁厚不同的pvc管一点点优化材料尺寸,构建整体支架后,再调整竹篾的宽度和密度,以达到穿丝及灯圈撑开后的最佳效果。


细小的尺寸差别,在整体上会带来很大的感官差别。最终落地的效果,基本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状态,让用户能够自主更换改变竹篾颜色和控制灯体形态,这与往常直接购买一个固有产品,会有所不同。



Q:您的设计中有哪些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您是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融入这些传统元素的?


A: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想一定不是照搬运用的,需要在观念上有所突破才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让人们愿意再多一点的了解。


希望作品《竹孖》可以让用户在灯盘转动与形态扭转时感受「手工」塑造形态的传统工艺之美,让「手工雕塑」般的形态重塑传统竹编灯笼的新姿态



Q:MAISON&OBJET、米兰展等国际设计展会上,中国设计逐渐受到瞩目。你觉得中国设计师和品牌在国际舞台上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又面临着哪些挑战?


A: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审美理念,为中国的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将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审美趋势的作品,是中国设计师能独树一帜的最大优势。但在MAISON&OBJET、米兰展等国际设计展会上,让不同文化背景和观念的人们能在观展过程中轻松理解并接受我们的设计意图,达到审美共识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因此中国设计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对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程度有所平衡。希望在国际设计展会上,能获得更多的交流与真实反馈。



图源:受访者供图




展览地址



MAISON&OBJET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

- 巴黎北部会议中心(Paris Nord Villepinte)

展厅地址:ZAC Paris Nord 2, 93420 Villepinte

开放时间:周一9:30-18:00,周二至周日9:30-18:30

扫码查看地图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巴黎设计周CW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